新 米 糍 粑

巩章玉
2022-10-15

从小至今,我对糍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那是稀罕之物,是非节日不可品尝之稀罕美食。一日上班路上,见有人推着车卖糍粑——很稀奇——一个圆筒般的东西,手一摇曲柄,很快便从一个小洞中挤出糍粑来。卖者用一快薄铝片不停地切,樱桃般大小的糍粑便滚入面前金灿灿的黄豆面之中。看到这,我不禁被发明者的聪明打动,而且马上买来尝。万万没有想到,这名曰“珍珠糍粑”的东西,吃起来竟难以下咽,也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于是,在路上我又回忆起儿时吃新米糍粑的味道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年代。我们农村家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平常就是“两和饭”(大米掺和玉米、洋芋、红薯、巴山豆等一起煮,而且大米仅占三分之一以下),要吃白米饭的梦想只有在节日才能实现。但那时每年农历中秋过后、重阳节之前,我们家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就一定要打新米糍粑来“尝新”。


图片


对待打新米糍粑,父母亲就像过节一样郑重。那一天,全家的工作由父亲来安排,大家都会积极投入,各负其责忙碌起来。

磨黄豆面是我和哥哥的事。我们先舀两碗黄豆,再抓一小把花椒,倒在柴火灶的大锅里炒。我烧火,哥翻炒。炒好后,我们一边偷吃着黄豆,一边炒芝麻。黄豆芝麻炒好了,我们就到房子后面的屋檐下去磨黄豆面。大石磨放在一个木架子上,直径有两尺多,推磨的丁字型磨担有点高,我们得踮起脚咬着牙使劲才推得动。我们舀一小点放进磨眼里,就两人一起推;推几转又停下,再舀点倒进去,再推;如此反复。慢慢的,黄灿灿的黄豆面从磨子边的磨齿缝中慢慢挤出来了,整个后檐沟弥漫了黄豆面的香气。趁添磨时停留的片刻,用手指蘸点一尝,极细的豆面又香又麻还回甜。尝了豆面更来劲了,磨得就更快了些,艰难的磨面工作不一会儿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与磨黄豆面同时进行的,就是母亲蒸糯米。她将淘好的糯米倒进木制的甑子里,就烧起柴火开始蒸。大约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糯米就蒸好了。每到这时,母亲就揭开茅盖,对着甑子里吹一口气,听到“噗噗”的回声后,就念着“饭熟一口气,已经蒸好了”。 母亲话音刚落,一股新糯米饭的清香就已经在灶房弥漫开来。

糯米饭蒸好了,接着就是打糍粑。母亲先将平时盛米汤用的酱黄色的陶瓷缸钵洗得干干净净,接着母亲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缸钵中,叫我和哥哥负责稳缸钵,父亲母亲各执一根四尺多长的洗得发亮的竹棒,一前一后一起一落使劲在糯米饭中杵(往下压)。蒸熟的糯米饭晶莹透亮,米粒像一颗颗细长的珍珠放着银光。糯米饭很黏,竹棒一杵下去,提起来就很费力。为了防止缸钵乱动,稳缸钵的人就得在此时稳住缸钵狠狠往下压。

一下、两下……随着杵的次数的不断增加,糯米饭慢慢地变得不成形了,像一大团软绵绵的棉絮,随着越来越黏,糍粑味也越来越浓了。不一会儿,大人们的汗水出来了,我们的手也按痛了,同时也开始隐隐约约出汗了。那时望着快要好的糍粑,我们的口水都涌出来了。可是这会儿不敢说话,怕唾沫溅进钵中,只得一边紧闭双唇吞下唾液,一边使劲按住缸钵等待着胜利的到来。


图片


经过约莫半个小时,新米糍粑就打好了。这时母亲先把打糍粑的竹棒分别递给我和哥哥,并吩咐我们“啃干净点”,我和哥哥就开始兴奋地啃着棒子顶端沾着的那丁点儿“糍粑”。同时,母亲将一个擦干净的簸箕放在大桌子上,往里面撒上一些黄豆面;父亲把缸钵放在凳子上,旁边放一小碗清水,就要开始拧糍粑了。拧糍粑可是个技术活,既要拧得大小一致,又要摊得圆润好看。父亲是把好手,拧糍粑动作又快又好看,只见他先把右手几个手指沾点水,再用右手抓起一坨糍粑轻轻一拧,再双手合十,一搓就成了糍粑。不一会儿,一团大糍粑就变成一个个闪着银光的热糍粑,笑呵呵地整齐有序地躺在簸箕里了。

糍粑全部弄好了,但还不能开吃。这时母亲会拿两个糍粑蘸了黄豆面,分装在两个碗里,叫我拿去放在堂屋的大桌子上敬老人,请老人们尝尝新。父亲也来到堂屋,他放下烟竿,站到大桌子前,拉着我和哥哥郑重其事地朝“香火”鞠三个躬,还教育我们长大后别忘了吃新米糍粑要先敬老人。

祖先们在堂屋“享受”新米糍粑了,我们也获准尝新。好久没有尝到这样的“奢侈品”了,我和哥哥犹如饿狼一般,毫不客气狼吞虎咽地敞开肚皮吃起来。我和哥哥比赛似的,吃得脸上嘴角上手上胸襟上都是散落的豆面。直到实在不想吃了,直到开始用糍粑捏娃娃捏苹果了才肯罢休。

那糍粑又烫又香又甜,入口柔软,饱含新糯米的清香滋味,也包含着父母辛勤劳动的汗水。那滋味,后来我再也没有吃到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作者简介

巩章玉,遵义新舟人,62岁,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汇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遵义长征学学会会员。1982年起先后在《贵州日报》《中国老年报》《知音》《晚霞》、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明网等数十家报刊网站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歌词、曲艺作品等一千余件。童谣《剪窗花》2016年获全国童谣大赛优秀奖;童谣《妹妹急得双脚跳》《数星星》2017年获得贵州省一等奖,童谣《十月北京刮春风》2018年获贵州省童谣大赛作品奖。






阅读23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