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曰国按:
曲湖在今浙江省武义县泉溪镇。泉溪镇于1992年5月由泉溪乡与项店乡合并而成。原泉溪乡辖区建国前曾为泉溪里、曲湖镇、集贤乡。镇内有巩宅村,为巩氏居地。曲湖巩氏祖先为真定巩氏,居真定府元氏县(今河北元氏县)。巩焘自元氏迁须城(今山东东平)。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为避金人南侵,巩焘之子巩庭芝自须城南迁江南,定居武义曲湖,为曲湖巩氏之祖。
巩庭芝编有《真定巩氏谱》。《真定巩氏谱》之古抄本为曲湖巩氏世代收藏。清光绪间,曲湖巩氏族人请本县何德润重录《真定巩氏谱》,并请兰溪邓钟玉校订,光绪十六年刊行,谱后署“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六月中浣,邑后学何德润君慎甫重录;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七月既望,兰谿后学邓钟玉子珣甫校;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腊月下澣,裔孙善棠甘美校刊”。民国戊辰(1928年),《真定巩氏谱》收入《曲湖巩氏世谱》,即此本也,版心有“民国戊辰年重修”字样。谱中之“邓氏按”为邓钟玉所加。抄本年岁久远,多有残缺,故刻本中有多处缺文,以□标示。
目录
真定[A1]巩氏谱之甲
真定巩氏谱之戊
甘陵迁葬记
封龙山记
真定巩氏世谱之己(家传上)
封龙山隐君传(巩继明)
太尉雁门府君传(巩孝友)
冲晦先生传(巩孝廉)
礼学先生传(巩孝文)
山阳侯传(巩彦辅)
安时子传(巩固)
中安文学传(巩彦国)
嵩山府君传(巩鉴)
水冶翁传(巩杲)
二十九孝子传(巩永)
撄宁子传(巩焘[A2])
真定巩氏世谱之庚(家传下)
巩庭杰小传/巩庭宾小传/巩庭掞小传
真定巩氏世谱之辛
宋故太中大夫致仕上柱国山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巩公墓志铭(巩彦辅)
宋故承议郎致仕赐绯鱼袋真定巩公墓志铭(巩固)
宋故朝请大夫致仕巩公墓志铭(巩鉴)
巩孝子墓表(巩永)
真定巩氏世谱之壬
宋故奉议郎新差充河北东路提举保甲勾当公事巩公墓志铭(巩焘)
巩延庆墓表(巩康祖)
真定巩氏世谱之癸
记家世琐事
附:邓先生子珣尺牍
真定巩氏谱之甲
曾孙前进士庭芝重编
巩曰国按:
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南宋建炎初年迁至武义。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左承议郎,赠太中大夫。少时,受业于名儒刘安世。迁武义后,在明招寺办学。朱熹、叶适、吕祖谦、陈亮等名流,先后莅临讲学,有弟子数百人。武义从此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辈出。著有《山堂类稿》六十卷,又有《易图春秋》《耳目志》《群经说林》合一百四十余卷。被陆游誉为“经为人师,行为世范”。明代宋濂赞曰:“武义人士知尚义理之学,自庭芝始。”巩庭芝父亲巩焘、巩庭芝、巩庭芝长子巩湘、三子巩沅和孙儿巩丰、巩嵘,重孙巩俊皆中进士,号称“一门七进士”。后人称誉巩庭芝“启武川以先觉,绵丽泽之儒宗”,“文章功业昭垂史册”。施美红主编《悦读武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有《一门七进士的巩家风度》,介绍巩庭芝及其家族。
巩庭芝追溯巩氏远祖为巩伯。巩伯,即巩朔,生卒不详,姓士,又以巩为氏,名朔,故又称之为巩伯,还称之为士庄伯。春秋晋国国卿,主要活动于晋灵公、景公时期。晋灵公时,曾作为晋国使臣出使郑围,并稳同了两同的盟国关系。景公三年(前597),晋、楚交战于邺,巩朔任上军大夫。巩朔与韩穿听从主将士会之令,战前在敖山和部山之间设伏兵七处,当楚军杀来时,他们有备杀出,保证了上军不败。在鞍战的同年冬,他受命出使周天子成周献俘。
巩庭芝提到的唐代将领巩咸,与成语“以身试剑”有关。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遂宁府有个姓朱的秀才,很有文才,还考中了进士。他十分贪杯,喝了酒还要撒疯使狂。陇州防御史巩咸是四川籍的将领。朱生去求见,没有讲明自己的身份,只说是同乡求见。到了巩咸的家中,没想到巩咸也是个好酒使性的人。巩咸新铸了一把宝剑,自语:“这把宝剑不知是否锋利,最好拿个人来试一下。”朱生多喝了酒,开玩笑地说:“那容易,就让我试一下吧!”一边说一边还伸长了脖子。巩咸也正在酒兴上,见朱生如此说话,就顺手一剑,朱生顷刻间身首异处。
周安王之二十有六年[A3],岁在乙巳,魏武侯、韩哀侯、赵恭候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于是巩伯子孙散居赵、魏。赵则元氏,魏则山阳[A4]。《前汉书·地理志》:魏地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而山阳县隶河内郡。赵地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而元氏县隶常山郡。
唐□□□□,(邓氏[A5]按:阙文当是“巩宏武户”四字。亦见《万姓统谱》。)部郎中。(见《元和姓纂》。)及黄巢陷京师,僖宗出居成都,剑南、西川□□□□□□□□□。□(邓氏按:铤上当是“李”字。)铤、巩咸[A6]以兵五千戍兴平,数败巢军。贼号蜀□兵鸦儿□□。
五代汉、周之际[A7],庭美□为□□之难,史氏褒之。周祖即□□□□。(邓氏按:此条所缺七字,疑有夺漏,难据史文填补。今节录《刘赟传》并史论于后,以备参考。)
□□□□巩氏依从祖元吉以居。元吉富于财,为里中豪。当兵乱时,能□□□□□□□守。一子圭,尤尚气节,归赖着益众。圭生继明。自继明而下具如下篇。(或云圭无子,以昭之子继明为后。)
□□□和二年,[A8]高昌国人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麯[A9]嘉为□□。(邓氏按:缺文首三字,当是“后魏太”。末二字,当是“长史”。)
考《魏书·高昌国传》:[A10]太和初,阚伯周死,子义成立。岁余,为其兄首归所杀,自立为高昌王。五年,高车王可至罗杀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二十一年,遣司马王体元奉表朝贡,请师迎接,求举国内徙。高祖纳之。而《文献通考》则云:太和五年,高车阿伏至罗杀阚王,以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太和二年,孟明为国人所杀,立马儒为王,以巩顾礼、麯[A11]嘉为左右长史。儒又通使后魏,请内属。按巩顾礼姓名,《谱》与《魏书》同,与《通考》异[A12]。当从《魏书》。太和二年立马儒为王,《谱》与《通考》同,与《魏书》异。然《通考》既云五年孟明为高昌王,又云二年为国人所杀,其误不辨自明。疑“二”下落去“十一”字,盖二十一年马儒以立为王,故奉表求内附也。
《新五代史》十八《刘赟传》:[A13]隐帝遇弑,议立长君,以徐州节度使赟为汉嗣。赟以幽死。初赟自徐州入也,以都押衙巩庭美、教练使杨温守徐州。庭美等闻赟不得立,乃闭城拒命。太祖[A14]谕庭美等许以刺史,并诏赟赦庭美等。广顺元年[A15]正月,王彦超克徐州,庭美等皆见杀。呜呼!予既悲湘阴公赟之事,又嘉巩庭美、杨温为赟守孤城以死。其始终之迹,何愧于死节之士哉!然予考于实录,二人之死状不明。夫二人之事,固知其无所成,其所重者死尔。然史氏不著,不知其何以死也。当王彦超之攻徐州也,周尝遣人招庭美等,予得其诏书四,皆言庭美等尝已送款于周,后惧罪而复叛。然庭美等款状亦不见,是皆不可知也。夫史之阙文,可不慎哉!其疑以传疑,则信者信矣。予固嘉二人之忠而悲其志,然不得列于死节之士者,惜哉!
真定巩氏谱之戊
曾孙前进士庭芝重编
甘陵[A16]迁葬记
曾祖故廷评府君,(原注:讳继明,以子贵,封大理评事。)以庆历三年[A17]癸未九月四日,捐馆于甘陵历亭县[A18]之别墅。先祖开府公前亡,叔祖贫未克葬,藁殡别墅西北百步。封树特起,旁无他冢,从形势之利也。八年[A19]戊子,河决商胡,患及历亭。府君之坟为水所侵,正居两防[A20]间,诸父数求迁而未得。元丰[A21]中,河西决小吴,洪流尽徙高涯间,沙停泥积,平地为陵。元祐[A22]初,伯父自东川使还,卜改葬真定,患府君坟漂没不可得,吾父诸行辈至,周视故阡畦陇一目,莫知殡所,悲不自胜。潜祷于神及浮屠氏,物色验问,穿地偏索故柩不获。及纵横浅深,掘地数里,春秋废休者四年矣。宗党或谏止暂停,吾父涕泣,念及先茔,百计寻求,痛自咎责,若无所容。自誓日一饭,不茹荤,昼躬奋,夜祷诵佛书,必得乃已。六年复往,始穿地,见白气出地中,且梦白衣人语曰:“诚心感神,吾为汝助。”明日,果得柩于白气之下。实元祐辛未[A23]四月庚寅,距庆历戊子凡四十四年也。是夜家人居澶渊者,亦梦白衣人往告,且致贺焉。吾父悲喜拜泣,奠祭易棺,扶护归真定。行及唐阳河,将渡,风云昼暝。舟人指柩曰:“河神素不喜此,盍谨之。”舣舟而去。吾父默祝河神,强舟子以载,比及中流,风止云散,安然而济。几五十里,遂至元氏[A24]。以明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仁孝乡旌义里之原,以福昌县君苏氏袝。
曾孙焘谨书其事。
封龙山[A25]记
封龙山,右井陉之崄,居抱犊之阳,并太行而特立。围百有二十里,高三千寻,东南望元氏城三十里有奇。山巅有渊,……[A26]里。自太尉坟□□□□□□至涧北,行百有二十步,□□百五十步,皆至小径。太史局灵台郎三式、(邓氏按:三式疑王式,然无书可证,不如缺之。)历算二宅官宋之才按形而言曰:故开府坟西去山十余里,为玉堂生气笏绶之山,主生人容貌秀丽,华粹之象。又西有天德文幕之山,主文章科名。此山远大,世世有登第之人,文盛而武弱。又东北二里望刘家埌为主山,亦主后嗣寿命延长,无夭殇之事。又其地主近客远,主岗又小于客山,主子孙宦游散居。又东边若有大道,安坟须离之远六十步。刘家埌之西坟茔北面,别无山势,与西北不应,虽有登科名之人,而少得居极显之地。葬后宜厚植垅土,广种树木则应。文幕之山,谓文章与权要兼美也。康定元年[A27],先曾祖太尉捐馆于代,伯祖、祖父、叔祖扶护南来。初拟归甘陵,及至封龙,见土厚水深,卜之协吉,遂谋葬焉。今为第一围。至元祐六年[A28]十一月十七日,以甘陵河决,坏廷评旧坟。遂迁廷评福昌之柩,及会三五曾叔祖府君,及其妣暨南康、福宁、南华、西华,及十九秀才,先二十县君、东郡武氏、二十九孝子,凡十六衬,入二围。启十六穴而藏焉。后先祖弃养,二伯父先入,启南华、西华而合葬焉。靖安宋氏、汶阳陈氏、九郎皆从葬。及叔祖文学葬,以郑氏袝第三围。嵩山府君宣和间[A29]葬,宋氏袝之。崇宁甲申[A30]三月,葬母梁氏。大观丁亥[A31]十月廿一日,□□卜吉葬庭筠。不孝罪极上天,降罚以戮,此身不足以称罪,祸延先子,而庭筠不即灭亡。贷于亲友,仅办襄事,以其年六月五日于第三围之西稍南,立第四围,启甲穴以葬焉。谨记。
真定巩氏谱之己
曾孙前进士庭芝重编
家传上
封龙山隐君传
继明字不疑,天资开敏,博学强记,事亲以孝著,识虑宏廓,志气远大。家富于财,岁饥,散赒亲戚,至无余赀。隐居封龙山,学者从之常数十人。居数岁,契丹犯镇州境,君以奇策见镇帅匕,用奇策攻退虏人。帅大喜,欲辟置府中,辞不受。又欲以千缣为谢,乡中豪杰率钱欲置田百亩于山中,供读书费。君曰:吾所以画策者,正为桑梓之邦不忍为夷狄之侵尔,非要利也。生徒去来无常,吾岂区区以传授为业者?但其来不可却,因与之间处,随所有而养,何以田为?辞不受。又二年,虏人再犯真定。君携三死士见府帅,定计策,遣行。后四日,三人者潜斩其亚将首来。迨镇兵追击,虏大骇,遁。府帅论功,以君为第一。君复自计曰:“吾为乡里解纷,岂为身谋哉?”府帅召不诣。适有中使至,归,朝奏其事,降诏书召赴阙,辞以疾不行。因慨然曰:隐居岩穴,非有心于训徒,而学者从之。再却虏兵,非有心于功名也,而召命及焉。岂吾本志哉?于是散徒众,益入林泉深处,啸歌琴书,优游卒岁,人罕识其面。即尊官大吏来访者,入山或累日不遇。宝元[A32]初,以长子孝友贵,封大理评事。以庆历三年[A33]九月四日卒,享年八十二,葬封龙山下。以夫人福昌县君苏氏袝。
太尉雁门府君传
孝友字行先,自为儿时喜读书。及壮,东入长白山,厉志勤苦。大中祥符八年[A34]及第,调宁州安定。(邓氏按:《宋史·地理志》及《元丰九域志》:“安定”当作“定安”。)县主簿深州司法参军慈州吉乡县令遂州观察推官知州事职方郎中刘赛喜其才学,事悉委以办。或讥刘不事事,刘曰:“昔汲长孺择丞吏而任以政,事随称治。余既得人委之,又何疑焉?”由是誉望蔚然。会转运使扈称[A35]被诏,举幕职州县官一员为京官,时谓之大敕,士大夫高其选。扈表公应诏,众推其当。改大理寺丞,知沧州清池县。景祐[A36]初,旱蝗,民大饥。君竭力营救,卒无流亡。棣州河决□徙,厌次、商河号为沃壤,豪贵侵噬产业,不移户口,而征税皆出贫下,至有无田而输税者,民不胜其弊。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李纮上其事,委君往均之。君按比两县,得田万三千余顷,岁入钱万六千缗,谷足抵输其额之赋数,且几半亡蠲。[A37]溪县事,未行,以德化之效。复知沧州清池县事。迁太子中舍。□五月,通判代州。到官三月,感末疾,以康定元年[A38]三月三十日卒,享年五十一。累阶朝奉郎,勋(邓氏按:宋制,太尉为三公之首,政和间定武阶之首亦为太尉,与文臣异。然皆非勋也。勋十二转至上柱国,无所谓太尉。此“勋”字,当改作“赠”。)太尉,葬封龙山下。其配京兆县君田氏,先君而亡,遗命于其域异,墓不袝。君事亲孝,待弟爱,扈称之荐也,其状云:“秉心廉苦,从政公平。”议者谓尽其所长。在清□□,(邓氏按:缺文当是“池县”二字。)县濒大河,宜环以堤逆,备不虞。府具以闻朝廷,可之。堤成河决,商胡水暴至,城中之人得以无患,世服其远识。平居常谓古人之言曰:“奉职循理,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其存心如此,故所至称治,有古良吏风。历官二纪,卧内无帷帱,橐中无玩好。捐馆之日,一室萧然,吊客莫不嗟涕。其教子尤谆谆于儒术。故后之子孙,以文行承家。以长子彦辅贵,累赠太尉。夫人进封庆国太夫人。
冲晦先生传
孝廉字行清。兄孝友,入长白山就学。时君年十五,请于亲,愿从行,以幼不许。君曰:“十五志学,古人之常。若必俟年长,安得所谓小子有造者乎?”二亲悦而许之。入山习《左氏春秋》,殆忘眠食五年。业成,与兄同被乡荐入都就试。疾不果赴,即归封龙山,入东长白山,从乡先生夏侯葆光咨询疑滞。葆光问以大义,应答如流;稽询节目,明辨无舛。葆光惊喜曰:“老夫岂足为君师哉?愿相与为友,共探隐征。”学徒因共筑室于其旁,偕执经以奉君。久之,葆光病卒。其从学者尊为师,专席北方,学者争归之,门下至无屋可容,分宿山下佛寺中,攒集错处凡三十年,门弟子九百余人,登科者四十有九。著《春秋精义》二十卷、《年谱》五卷、《世系谱》十卷、《音训》五卷、《稽疑》三卷。或有劝就科举者,君曰:“少年被荐而病,此命也。今老矣,复何为?道义之乐,岂不优于势利哉?”代州府君、廷评府君相继弃养,乃谢徒家居,不交人事。皇祐元年[A39]十二月十一日卒,年五十六。门人数百相率哭奠,奉私诔曰冲晦先生。以元祐六年[A40]十一月十七日,葬封龙山下。
礼学先生传
孝闻字行修。乡人孙潜以《礼记》名家,为朔方宗师,学徒从之常踰百人。君年十七,就潜受学,二年尽得其业,而辨博过之,遂为弟子之冠。乡解名居第一,省试不利。后一被荐真定,一被荐甘陵,咸为选首,竟见屈于省闱,乃不复进求于有司,优游侍亲侧,以戏彩为乐。定省之余,专心经业,著《礼记奥旨》十五卷、《礼学名数》十卷、《礼学考要》十卷。皇祐五年[A41]九月六日卒,享年五十有二。
山阳侯传
彦辅字清臣。少聪悟朗爽,有志气,常务立奇节以自表见于世,视科举不足介意。太尉既薨,公勉二弟力学,而己专治家事。及庆历乙酉[A42]取士诏下,忽自悟,谢绝人事,与二弟学,文不再阅。戊子[A43](邓氏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八年戊子无科。明年己丑[A44]改元皇祐,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千三百九人。据此则《谱》载“戊子科与中奉君同登进士”云云,乃山堂先生误纪科分䟎前一年。)科与中奉君同登进士第。释谒[A45],知赵州临城县主簿,历磁州邯郸令,改著作佐郎,知定州无极县,迁秘书丞。知绵州巴西县,治课最。赵清献公为转运使,以威德重名为世吏师,一语之轻重,足以为荣辱于天下。威州濒边,控接西南夷,旧守多贪暴,征扰诸部,以开边隙。赵公奏公清明廉惠,遂移守焉。公至一以仁慈抚之,诸夷感服,争图公像祀之。代还,通判濠州。未行,受诏宣还朝,权判尚书都官,又判司勋,移知开封司禄参军,专以抑强拯弱为意。理屈,虽权贵且有势,不少假借。会有小民詈宰相,府尹欲置之重辟。公曰:詈刺史、县令,即有专制,余皆应以常法。论愚民无知,原情可也,傥枉法杀之,不独有阴祸,且使宰相益负谤于天下。尹独不从,公请具以其闻。(邓氏按:“具以其闻”四字疑有讹误。)上嘉叹从之。一时称其平反。寻迁都官郎中,擢三司监铁判官,以职方郎中提点利州路刑狱。未赴,除知绛州,改遂州,移提点夔州路刑狱。渝州佛寺藏枯骸数百,岁久暴露滋甚。公按部见之,慨然兴感,为问亲族,以私财厚赙,使葬之。不幸无后者,悉为具衣衾,易棺榇,备礼迁瘗,且标识姓名,以俟异时有人求访。毕,公梦人老壮童稚甚众,拜谢而去。于是适有大狱,逮捕甚多,推治久不决。朝廷以公心明决,持法平允,乃迁太常少卿,徙梓州路,俾之究鞠,公平心听察,未几情得,取无辜被系者数千百人,破械遣出。囚泣拜庭下,往往破额血面,谢曰:“死不忘府君恩。”于逮捕仅数十人尔,莫不甘心就刑,自谓情真罪当。后升授朝议大夫。哲宗登极,进左中散大夫,请使郡进知兖州,改邢州。初下车,立治巨鹿冤狱,全活数百人,时号神明。初,公之与计偕也,过邢,夜与同行步月通□,□□□□□内决狱,公曰:“使我异日拥节治此,亦可小快。”或谓:“吾侪觅官,成败未可知,何遽大言?”公曰:“大丈夫当以公辅自期,区区州县,吾实小之,君反以为大邪?”闻者愧服。至是果然。公辅年且七十,思得闲退,乞散秩,得勾管留京北御史台,已而提举亳州明道宫,未久得沐归休,以左中散大夫致仕。以子贵进中散(邓氏按:当是进中大夫。)大夫。太上皇帝嗣位,迁太中大夫。公既归老,筑室于安阳昼[A46]锦坊,艺花木,葺亭榭,日与中奉君游乐于其间,以诗酒自适。兄弟皆鹤发鲐背,而子侄孙曾嬉戏于膝下者,诜诜也。士大夫荣之,以为难及。如是者十五年,以建中靖国元年[A47]六月庚申薨于家,享年八十五。(邓氏按:以卒年八十五逆溯,则山阳侯当生于天禧元年。其弟安时子卒于崇宁二年,享年八十五,逆溯而上则当生于天禧三年。山阳长于安时二岁,若丙部年甲载八十三,是兄弟同年而为僆子矣。表当改作八十五。)赠正议大夫,勋上柱国,爵山阳郡开国侯,封千二百户。有《文集》二十五卷。初娶王氏南康郡君,继室徐氏普宁郡君。公尝魇去,梦入大府,严甚。吏曰:此治杀生狱也。王雱尝记之,言吾友吴君居易公同官开封,言公性朴直不苟,于狱以故数忤权势者。夫梦寐所逢,诚不足为重轻。然世以雱所赞公语为得公行己之实,故著之。公既薨,璘以下遂归昼[A48]锦坊,今号安阳诸巩云。
安时子传
固字固道,庆历八(邓氏按:进士校见前。)年进士。释褐授冀州衡水县主簿。属岁不登,斗米直钱四千。君建言宜奇(邓氏按:奇当作寄。)籴洹水,沿御河至冀,宽一时之患。部使者然之,倚君办其事。道经甘陵,郡守刘公涣戒粟出境。君责以《周官》通财之义,刘愧服,即弛其禁。由是舟运远及塞下,赖以全济者甚众。其见义辄为,无所同惮类此。故龃龉寡合,不能与世低昂。及补越州新昌、永州祁阳二县尉,江浙荆湖间,放意溪山,悠然有逸志,因自号安时子,不调者十余年。会元丰中,更三舍法以作士类,四方学者交集郡下,而君之子皆长矣。于是调开封府封邱县主簿,遣诸子授经太学。秩满注解州闻喜县令。出俸钱大新学舍,绘裴晋公像于前庑,以励其乡人。及归,县民绘君像于学,岁时致礼,以著去思。既罢官还乡里,语亲旧曰:“吾为贫而仕,今老矣,不复能屑也。”即求致仕,改通直郎,累恩迁承议郎,赐五品服君。为人宽厚长者,笃为孝弟。母夫人之亡也,君未及冠,而父太尉捐馆,君犹未第,以不得养为没齿之恨。事孝廉、孝闻如事亲。于兄弟敦敬爱之,情至有人所难能者。在衡水时,转运使崔公峄将荐于朝,君辞以兄方主临城簿,愿乞提掖。崔公嗟赏,为如所请。是岁,元氏艰食,君悉召亲党,居以养之。熙宁中,年饥,君复赒给,不间中外,老稚几百口,仰以度岁。然君素不植利,至取家人簪珥以供粟米。恬处清约,室无羡财。先是,祖廷评府君康定中卒于恩之历亭,藁殡别墅。未几河决商胡,别墅直水冲,岁久冲没。及河再移小吴,松楸尽为原陆,君始踪迹验问,穿地而求,春作冬休,历四年矣。或劝暂停,而公痛自咎责,誓日一饭,不茹荤,必躬虆梩之役,夜诵佛书。四月庚寅,果得其柩,明年徙柩葬元氏焉。妇翁待制郭公,元祐中按抚河北,问君使事所急,君曰:“专使一道,当以人才为先。”时知名士三十余人,君悉窜名藁中,郭公嘉纳。枢密蒋公之奇,治平间自御史谪官营道,舟次祁阳,共君赏览林泉,雅相款结。其后蒋公更要职,执国政,重旧不忘,君未尝以私干请蒋公,益器重之。君学有渊源,论古人成败,著史论百篇,商榷前代作史者是非,著《史断》十有五篇。历代史书,皆手抄录。善摄生,潜心内典,绝嗜好。春秋虽高而视听聪瞭,起居康宁,燕处超然。初无衰老态,崇宁二年[A49]十一月庚子中,不自乱,安卧右胁而逝,享年八十有五。娶宋氏,太常少卿孝孙之女,赠南华县君。再娶郭氏,天章阁待制申锡之女,赠西华县君。明年二月壬寅,葬封龙山下。以长子历官累赠中奉大夫。彦祥早世,无传。
中安文学传
彦国字瑞臣,少有伟志,思以功名自奋,久不得遂。亲友相率就科举,州以第三人送,见屈于南省。即归,闭门不与世接,专以坟典考古者十年。熙宁[A50]中,著《刍尧计》二十篇,以攻新政之失。帅府遣别驾诣元氏求见,且观所著书,欲献之朝,且以名闻君。谓别驾曰:“士生于世,既不能致君泽民,退而著书以待后世之知我者。今府君欲汲引于朝,甚大惠也。欲达于上,行吾之所欲行也。若未得行吾之道,而徒取名焉,是以书为市也。吾书未信可行与否,而府君能使相国必行吾书,方副雅赐。不则,宁藏吾书。”别驾归,以告府帅,叹复愧谢。后以积举当特奏名,侪辈欲与俱行,辞不赴。同郡有陈君虚者,素高君学行,且久执弟子礼。潜入都,冒君名求试于有司,期成名以告已而就特奏,恩得文学俱纳敕于君。君为一笑。□□□□□年二月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八十,娶郑氏。
嵩山府君传
鉴字辨叔,从伯父荫,补太庙斋郎。调邕州司理参军,永兴军路营田司勾当公事,改宣义郎,迁知霸州文安县事,洛州鸡泽县事,通判永州、淄州,知岳州,未行,提点西京崇福宫,秩满再任,累官至朝请大夫致仕。初君在邕,管谳狱仁恕。及归舟次乌蛮江,盘涡浚洑,滩势险恶,篙师皇惧。俄水石间有七人挟舻而下,佐舟以行获免。惊虞徐问其故,曰:“我等昔系郡狱,君活者也,以是相报。”绍圣中,蔡京镇京兆。君时为营田官属。京知君才,雅相凝结[A51]。及后京秉国政,君未尝以私请,故不获用。搢绅高其操。在永州,风稜峭整,宿奸巨蠹,咸为敛迹。会广有舶商讼盗狱,胥吏弄法久不决。部使者委君往直之,整折真伪,不踰月狱成,伏其辜。君生平尚气敢为,自登仕版,未尝一日低头于人。安于义分,不苟干请。莅官恪勤,虽祁寒隆暑不少懈。在乡党无问贵贱老幼,待之以诚,人德之。宣和三[A52]年十一月□八日,无疾而逝,享年七十五。娶宋氏。
水冶翁传
杲字如晦,积学勤苦,尤长于《易》,为乡里所推。熟两汉唐史,皆能成诵。连被三荐。元祐三年[A53]擢进士第,调澶州濮阳县主簿。澶渊近畿辅,领镇者皆名公卿。公以文字受知,誉望蔚然。移河中府虞乡县令。虞乡民淳俗俭,专以德化作兴文教,以劝民行。即后圃修废堂,榜曰“善最”,以督吏事。基年政成,坐以无事受代。及期,民相与诣部使者借留,以拘常法不从。去官之日,民泣涕相送,有至数百里者。移通利军判官,秩满举将及格,法应改官受代,归安阳。治装欲赴都下,时绍璘禅师往长兴道场,君累入其室,有契悟。至是相从甚乐。一日慨然自谓曰:“吾老矣,安能区区为禄食计耶?”即投牒致仕。或谓曰:“君今应改秩,假以数年,当升朝,可禄及子孙,何遽尔也?”君笑曰:“丈夫处世,当如是乎!”寻授宣德(邓氏按:宣德郎,政和间避宣德门,改为宣教。水冶翁得散官时则为宣德,捐馆时则已改为宣教郎矣。又按丙部表已改宣教,此处仍当作宣德,不宜改。)郎致仕,恩赐五品服。既谢事,日以禅寂为乐,不复接世间事,休佚者十五年。宣和[A54]末,预知死期,为文以示子孙,无疾而逝。
二十九孝子传
永字久中,幼聪敏,居然有成人志。力学,善草隶。母夫人病,躬烹药饵,尝而后进,衣不褫带者累月,孝谨之至。母疾笃,卒,永泣而卒。实元丰三年[A55]七月三日也,年十九。
撄宁子传
焘字无颇,旧字德圆。少不戏弄,天资好学。年七岁,日诵五百言。十二岁能为文。元丰五年[A56]登进士第。年二十释褐,授永宁军博野县主簿。移延安府临真县令,濠州定远县令,监冀州在城税务措置,河北籴便司修建,大名府都仓检点医药饭食,邢州录事参军,河北东路提举保甲司勾当公事。在临真时,有兄弟讼者,君勉以孝弟,感泣而去,民大化服。或旬日不决一人。定远民悍且狡,好争讼,聚庭下者日数百人。公取其尤,绳以法。余则示以礼义,为和解之。民惭愧。期年大治。征赋不繁,刑责未及期已办。岁旱祷社,方荐于壇,大雨沛然,岁赖以登,民共爱仰。及受代,邑民遮马以留,三日而后能出郭。冀州逃卒当减死谕,郡将怒,欲致其罪。会公摄行狱事,毅然不从,争累日,竟以减论。大名修仓役数千人,吏缘为奸,侵尅廪给,食或不足。部使者奏,委公领之。临莅三日,尽得其情。择赃重者二人,送府治以法,余皆贷过,责以后效。蒙宥者二十九人,皆泣拜致谢,尽革前弊。邢州监国安兵[A57]犯令,以赦,应原[A58],提点官峻治之踰四百人。守贰[A59]恐,不敢白。时公兼领法曹,力争之,竟释。于是当途交章论荐,由通仕郎改宣德郎,恩升奉议郎。河北使者复以保甲司属官奏辟,未及赴。以大观二年[A60]卒于雍邺,享年四十六。公植性端肃,自少有老成风。温恭仁爱,诚恕宽博。居家不问有无,临政不苟且,未尝以喜怒加赏罚于人。居选调踰二十年,众以为滞,略无愠色。及升朝籍,宗族相庆,复不自以为喜。闻人之过,绝口不言,阴功隐行,潜利于物者甚深。中奉君春秋既高,侍左右,奉甘旨,汤饵必躬亲。绝荤,不饮酒,日阅佛书,积五千四十九卷。昆弟之间,人无间言。平易澹泊,寡嗜欲,乐寂静。虽家窘约,不见愠色。安贫,不汲汲于时端。居一室,或燕坐终日。晚好道家书,资之深博,视死生之故,旷然忘忧,尤得庄周微旨。君所居轩曰撄宁,号曰“撄宁子”。感疾而卧,容不蹙额。临终之际,中不惊昧。对妻孥辈初无一语,怡然顺化。以是年六月甲申葬封龙山下。柩过邢台,郡民致奠夹道。昔所未尝蒙恩者,亦为流涕。
真定巩氏谱之庚
曾孙前进士庭芝撰
家传下
庭杰字国材,旧名庭宝,字元龟。以荫入仕,调德州平原县尉,再调开德府临河县主簿,未赴□□□。娶赵氏。
庭宾字宾王,后以□□制禁,(邓氏按:禁人名僣窃,在政和八年,见《能改斋漫录》。)天下臣庶不得以“君天王”之类为名字,改字利用。荫补将仕郎,未调官,以□□□年□月□日卒,年二十。娶王氏。
庭掞字光廷,早游庠序,□□□□□□□□□省试游法云寺,问法于长□白,即探道奥,居岁余,以贫□□□□□□□□□其有所证,入为奏,补将仕郎。□□□□□至□□□年□月□□日以疾卒于官。娶王氏,奉议郎纯之女。
真定巩氏谱之辛
曾孙前进士庭芝编
宋故太中大夫致仕上柱国山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巩公墓志铭
奉议郎守尚书仓(邓氏按:仓下当有部字。)员外郎范致明撰
奉议郎殿中省主簿李时雍书
朝散大夫行符宝郎武骑尉陈噩篆盖
公讳彦辅,字清臣,真定元氏人。五代祖元吉,当唐季隐居封龙山。运属不臣,民困寇侵,无以自保,独能率乡里俾相维持,盗不敢犯。高祖守一,曾祖圭,尤以节义自尚,归赖者众。代有潜德,庆流后昆,是生大理评事继明。继明生太子中舍赠太尉孝友。父子皆以词学起家,为望族公太尉长子也。少聪悟,善属文。庆历六年[A61]登进士科,释褐为赵州临城县主簿,历磁州邯郸县令,改著作佐郎,知定州无极县,迁秘书丞,知绵州巴西县,治课最。赵清献公为转运使,知公才可治剧,荐守威州。威控西南夷,至者多因缘为奸,弗靖绥,诸蛮反,开隙边陲。公至,一以惠爱镇抚之,悉去暴征。诸夷感服其德,相率绘公像奉祠至今。代还,通判濠州,未行,陟知道州,受诏宣还权判尚书都官司,勋知开封府司录参军。时熙宁天子励精求治,明慎庶狱。公奉承德意,悉心职事,虽权贵戚里,不小假借,士大夫为公危之。或以风公,公益自信不疑。会有詈宰相者,尹观望,欲重置以辟。公谓上下之义不逮,蠢愚小民无知,原情可也。不获末减,谓明辟何?他日禀之上前,上可其议。其他平反甚多,人以比于定国。迁都官郎中,擢三司监铁判官,号称职。以职方郎中提点利州路刑狱,未行,除知绛州,改遂州,就除提点夔州路刑狱。渝州僧舍积骸数百函,菆寓累年,甚至暴露。公行部见之,恻然闵焉。为访所亲厚,赠使葬之。迁太常少卿,陟提点梓州路刑狱。会边有大狱,久不决。朝廷以公忠信可任,遂俾以治,果得其情而弗滥。官制行换朝议大夫。哲宗践祚,进中散大夫。请便郡,得知兖州,改邢州。初下车,立治巨鹿冤狱数百人,威严适中,一境大化。盖公从仕五十年,出入省府,践历中外,所至有称,非贤才何哉?公天资谨厚,持身俭约,与人和易,平生未始忤物。仕宦以才能自奋,以朴直不苟受知君相。持节西川首末十年,人叹滞淹,而公处之而勿恤也。守邢日,年且七十矣,益厌吏治,思致事以去,上章愿乞散秩自便。朝廷以公历有勤劳,因除勾管北京留司御史台,已而提举亳州明道宫,遂归安阳。仕事得谢,野服从宾客往还闾里间,放怀诗酒,优游晚岁,享安宁之福,人谓有德之报。公好学不倦,公余退食,手不释卷。有《文集》十五卷,《续集》五卷藏于家。公以左中散大夫致仕,□□□□□□□□□□□□□□□□以建中靖国元年[A62]六月庚申卒于安阳之私第,享年八十五。赠左正议大夫,累勋上柱国,爵山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服三品。公既以累恩追贲皇考,而母夫人田氏亦进封庆国太夫人。初娶王氏,赠南康郡太君。更娶徐氏,赠普宁郡太君。男十人,奉直大夫知□□璘,其长也。次璹,早世。球,终颍川万寿县令。璋,今为皇城使广南路走马承务事。瑷,朝奉郎知琛州安平县事。瓘,儒林郎,太原府观察判官。瑜,文林郎,监河阳酒税。余未名而亡。女十六人,王即善,奉议郎;李尚宽,朝奉大夫;俞厚,儒林郎;黄安,西头供奉官;杨颐,朝奉郎;杨彦龄,文林郎;李作谋,赵州宁晋县尉;李舆,右侍禁;任安仁,进士;刘庠,文林郎;窦齐贤,左侍禁;赵世仪,侍禁辛同三班奉职;赵希雄,奉职——其婿也。孙男女四十人,而长孙康直,今为宣德郎。曾孙男女二十七人。初公卒,筮择不从,卜日亦不从。大观四年冬十一月甲申始得吉,卜葬公于封龙山之原,先茔之次,二夫人袝焉。葬有日,璘以公门人朝议大夫知濮州武安国之状来求铭。致明在崇宁初以御史谪官巴陵,而奉直公来守是邦,雅相好也,闻公之贤德详于平日之所知者。公熙宁中尝死,寤而更生,自言去入公府,见达官大人被刑者甚众,可骇而畏,皆解衣就刑。公以有官无罪自诉,吏曰:“此治杀生狱,岂问而狱邪?”临川王雱[A63]曰:元泽尝记其事曰:巩性朴直,不苟于治狱。余以为奇怪恍惚窈冥之事,搢绅先生不言,学士大夫不道,然阴阳同一理,稗官小说所载,不为无见,要可以为世戒。铭曰:
巩氏之先,朔肇其始。后有潜德,施及孙子。惟公嗣之,硕大而侈。刻意以学,学优而仕。治则有称,民则受赐。守印累累,使华皇皇。敦彼有之,忠信循良。荣谢华颠,既寿而臧。天道之报,匪啬而亨。蒲吾其潢,封龙其苍。千百年后,陵谷是常。谁其永之,令德不忘。
宋故承议郎致仕赐绯鱼袋真定巩公墓志铭
朝奉大夫直龙图阁权发遣河北路计度都转运使公事兼劝农使兼专提举本路
监事都提举教阅保甲兼提举学事兼措置籴使公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梁子美撰
右朝议大夫太仆少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程伯孙书并篆盖
建中靖国元年七[A64]月,承议郎致仕真定巩公以其子鉴知洛之鸡泽,就养官舍。公春秋高矣,而视听聪瞭,燕处超然,初无衰老态。盖公善摄生,寡嗜好,尤谙内典,故康宁德寿,为士大夫美谈。越崇宁二年[A65]十一月庚子,中不自乱,安卧右胁而卒。识者益推其达观。诸孤扈丧归元氏,卜明年二月壬寅,葬封龙山下先茔之次。褒(邓氏按:褒究当作裒为是。)其平生事,请余论序,以表诸幽。公讳固,字故道[A66]。庆历八年[A67],以进士释褐为冀州衡水县主簿。属岁不登,斗米直钱四千。公建言,宜于大名府洹水寄籴,沿御河至冀,以宽一时之急。部使者然之,倚公办其事。道经甘陵,郡守刘公涣戒粟出境。公责以《周官》通财之义,刘公愧服,即弛其禁。由是舟航远达塞下,赖以全济者甚众。其见义辄为,无少回惮类此。故龃龉寡合,不能与世低昂。补越州新昌、永州祁阳二县尉,江浙荆湖间,放意溪山,悠然有高世志,自号安时子,不调者十余年。会元丰[A68]中更三舍法以作士类,四方学者交集都下,公起为开封府封邱县主簿。遣诸子授经太学。秩满注选解州开(邓氏按:开(開)喜当作闻(聞)喜。)喜县令。出俸钱大新学舍,绘裴晋公于前庑,以厉其乡人。及归,县民图公像于学,岁时致敬,以著去思。元祐五年[A69],改通直郎。致仕累恩迁承议郎,赐佩服至五品,寿八十五而卒。为人宽厚长者,笃于孝弟。母夫人之亡也,公未及冠,而父太尉捐馆,公犹未第,以不得养为没齿之恨。叔孝闻、孝廉既老且贫,公承顺供馈,如事其亲。于兄太中大夫彦辅,敦友爱之,情至有人所难能者。在衡水时,转运使崔公峄将荐其才,公辞以兄彦辅方主临城簿,愿先提掖。崔公嗟赏,为如所请。是岁,元氏艰食,公悉召亲党居养之。熙宁[A70]中饥,公复赒给不间,中外老稚几百口仰以度岁。然公素不殖利,至取家人簪珥鬻之。恬处清约,终身无羡财。先是,祖廷评康定初卒于恩之历亭,藁殡于杜榛之别墅。未几河徙,商胡河(邓氏按:河疑是地字。)直水冲,岁久沦没。及河再决小吴,松榛既为原陆,公始踪迹验问,穿地而求,春作冬休历四年。或劝暂停,公痛自咎责,誓日一饭,不茹荤,昼躬虆梩之役,夜诵佛书。于四月庚寅,果得其柩。明年,迁葬元氏。其论议志操,犹(邓氏按:犹当作尤)为当世名公推重。妇翁郭公,嘉祐[A71]中安抚河北,问公使事所先。公曰:专使一道,当以人才为先。时知名士三十余人,公悉为窜名藁中,郭公嘉纳。枢密蒋公之奇,治平[A72]间自御史谪官营道,舟次祁阳,与公赏览林泉,雅相凝结[A73]。其后蒋秉政,公无干请,蒋公益器重之。惟巩氏本晋卿朔之后,晋既分,朔之子孙散居赵、魏。赵则元氏,魏则山阳。而公世为元氏人。元氏今隶真定,故公以真定著谱。五世祖讳元吉,高祖讳守一,曾祖讳圭。当唐季五代之乱,无爵禄。祖讳继明,以子贵,封大理评事。父讳孝友,以太子中舍卒,赠官至太尉。母田氏,赠庆国夫人。其配南华县君宋氏,太常少卿讳孝孙之女。继配郭氏,天章阁待制申锡之女。二夫人皆有贤行,袝公墓。有子四人:鉴,通直郎,知洛州鸡泽县事。杲,从事郎,邢州观察判官。永,举进士,早世。焘,通仕郎,泽州临(邓氏按:临川当作陵川。)川县令。女子二人:长归朝散郎知泗州军州事李夷行,次宣教郎知濠州赞泽(邓氏按:《宋史·地理志》:濠州无赞泽县,县亦无赞泽名。此必有误。)县事杨令九。孙庭实、庭宾、庭掞、庭筠、庭接、庭老、庭揆、庭芝。接早卒。二曾孙方幼。铭曰:
猗歟巩公,独与道契。冷然处顺,月昭云逝。见义辄为,匪其不竦。不动其心,维公之勇。不回其德,维公之寿。俾昌而臧,维公之祜。(邓氏按:祜当作祐,与寿叶。)有子有孙,孝思罔极。刻铭新宫,以章令德。
宋故朝请大夫致仕巩公墓志铭
朝请大夫权发陕府西路转运副使公事借紫王云撰
中散大夫直秘阁提点京东西路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
河运公事须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梁扬祖书
奏议郎提举南京鸿庆宫赐紫金鱼袋李景直篆盖
巩公族姓事具太尉、中奉二公志文,此不书。公讳鉴,字辨叔,本真定元氏人。自太中大夫赠少卿讳彦辅公始从(邓氏按:从(從)当作徙。)居安阳,盖公之伯父也。公独念曩时与其弟群从游学大名,后弟杲兼侄庭筠相继登科,且负郭有先人田庐,遂占籍焉。曾祖父讳继明,大理评事。祖父讳孝友,太子中书,(邓氏按:中书当作中舍。)赠太尉。父讳固,承议郎,赠太中大夫。公既龃龉场屋,元丰中乃从伯父荫,补太庙斋郎。历邕州司理参军,永兴军营田司勾当公事。改宣议郎,迁霸州文安、洛州鸡泽知县。赐五品服,通判永州、淄州,知岳州,未行,提点西京嵩山崇福宫。秩满得旨再任,以年劳迁至朝请大夫,即以本官致仕。宣和三年[A74]十二月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五。初公在邕,管谳狱仁恕。洎扬舲东归,次乌蛮江,盘涡峻洑,滩势险恶,俄顷水石间有七人挟舻而下,佐舟以济。公问其故,曰:“我等昔系郡狱,公活我也,以是相报。”遂辞去。绍圣中,蔡京镇京兆。公时为营田司属官,雅相欵[A75]结,□□□识。雍古都会,胜㮣为多。京每登临游宴,必召公以□□□不乐。处处刻石,题名存焉。墨妙如新,搢绅荣之。作邑□,中奉春秋高矣。公正治余日,与二弟九孙侍几杖以悅亲颜。及居丧,毁瘠成疾,其孝盖天性也。在永州,风稜峭整,境中宿奸巨蠹为敛迹。久之,广有舶商搆[A76]大狱,胥吏弄法交相影射,支蔓不决。部使者遣公往直之。公至釐析真伪,伏其辜。淄州归,朝廷以公守巴陵。公以年老坚请宫祠,已而丐休退。前执政梁公以宁远节钺久掌北门管钥,延士大夫之高年者为六老会,命工图像。公与郭坚、谢宣程、宗颜、汪中复预焉。风月佳时,往往飞觞操笔,放意诗酒之间。昔唐会昌中,醉吟先生皆华颠者九人,盛集于洛。逮本朝元丰岁,退相富郑公辈十有三人复为耆年,会魏郡六老。议者谓可以继前献矣。梁于公乃亲旧也,既请老归汶上,闻公之卒为哭尽哀。公生平倜傥,尚气节。自登仕版,未尝一日低其颜色于当路,亦不以私干请。盖公之安于义分有如此者。与弟友爱,终老如初。其莅官勤敏,严寒烈暑不少懈。乡党间无问贵贱贤不肖,一待以诚,人人德之。殁之日,闻者悲思。其终也,初不示疾,无所撄者,忽尔而逝。人谓积善致之。娶宋氏,赠宜人。子男三人:庭杰,迪功郎。庭宾,将仕郎。庭老,未仕。女三人:适从政郎王康国,开封向子□,开封李广元。孙五人:演、济、濬、湛、齐寿。孙女三人:适进士李景□,余尚幼。其孤卜以宣和四年[A77]二月七日,葬于元氏封龙山之先茔,索铭于余,义不能辞。为之铭曰:
巩氏之先,本晋卿朔。公承其庆,所立者卓。曰孝曰弟,禀性自天。施于有政,大献蔼然。治狱阴功,以为公寿。行且有及,宜昌厥后。悬车未几,忽其云亡。远迩闻之,孰不悲伤。泉宫幽闭,封龙之东。千古如在,懔懔清风。
巩孝子墓表
宋真定之元氏有巩孝子者,幼聪颖挺然,有成人之志。少长力学,善草隶。母夫人病,躬烹药饵,尝而后进,衣不褫带者累月。及夫人终,悲号呕血,成疾而卒,年十九,实元丰三年[A78]七月十六日也。既葬,李夷行表其墓曰:巩孝子墓记:昔唐有李之本者,涉经术,事亲笃挚,显当时而名后世。矧[A79]予孝子博闻通奥,卓卓然昔远过人,故书其事以为乡闾之劝。孝子讳永,字久中。父固,承议郎。母郭氏,赠宜人。惜乎力学及第而年不永,年不永而名永矣!
真定巩氏谱之壬
曾孙前进士庭芝编
宋故奉议郎新差充河北东路提举保甲勾当公事巩公墓志铭
中奉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河北路计度都转运使兼劝农使兼河北
籴使公事都提举河北东路保甲上护军赐紫金鱼袋梁子野撰
朝请郎提举河北路坑冶铸钱公事飞骑尉赐绯鱼袋魏伯刍书
通仕郎前相州林虑县令郑藏篆盖
大观二年[A80]三月二日,奉议郎新差充河北东路提举保甲司勾当事巩公卒于京畿之雍邱,享年四十六。时二三公卿審公之贤,将荐于朝廷,以端台省,一旦凶讣传京师,无不嗟悼。士大夫多以“天弗与之年”、“时弗究其用”为公遗恨,独余谓不然。公为人平易澹默,寡嗜好,乐寂静,虽家人未尝见喜愠色。安贫不汲汲于时,晚甘道家书,资之深博,视死生之变,旷然忘怀,独得庄周微旨。所居轩曰撄宁,号曰撄宁子。感疾而卧,容不蹙额。临终之际,中不茫昧。对妻孥初无一语,意甚达观。哀乐不能入于胸次,则享年之永不永,仕之达不达,于公何憾?其孤庭筠匍匐护丧,归窆于元氏,卜以是年六月甲申,葬于先茔之次。以子野与公交最久,因俛作志铭,以记其素历芳行,亦俾后人有所观感。公讳焘,字无颇,祖太中大夫,祥符八年进士,职方郎中,迁中书舍,(邓氏按:舍下当作人字。)累赠太尉。父承议郎,母郭氏,西华县君。公登元丰五年进士第,历永宁军博野县主簿,延安府临真、濠州定远二县令,监冀州在城税监务,泽州临(邓氏按:临川并当作陵川。)川县令,措置河北籴使司创建,大名府崇宁都仓检点医药饭食,邢州录事参军,充河北东路提举保甲司勾当公事。在临真时,有兄弟讼者,公勉以孝弟,咸感泣而去。定远民悍好争,聚庭下者日且数百。公得其尤者绳以法,余则示以礼义,人渐[A81]愧服。期年称治。岁旱,祷社方荐于庭,大雨沛然,岁赖以登,民共叹仰。受代,邑民遮马以留三日,而后能出郭。冀州逃卒当减死,郡将怒,欲致其罪。会公摄行狱事,毅然不从,争累日,竟以减论。邢州安国监兵犯令,以赦,应原,部使者按治坐法者踰四百人,守倅恐,不敢白。时公兼领法曹,引恩例执释之。使者谢曰:“非公几败我事。”于是当途交章论荐,自通仕郎改宣德郎,以八宝恩迁奉议郎。方将渐陟显途,以造远业而不幸亡矣。后其孤扶柩过邢,郡民致奠,夹道嗟伤,昔所未尝蒙恩者亦为流涕。呜呼哀哉!公植性端肃,自少有老成风。温恭仁爱,诚恕宽博。居家不尚奢侈,临政不苟且。未尝以喜怒加赏罚于人。居选调二十年,众以为淹,而无愠色。及升朝要,宗族相庆,复不以为喜。闻人之过,绝口不言。阴行隐德,潜利于物者甚深。中奉君春秋既高,日侍左右,奉甘旨汤饵,必躬尝进临。亲丧,绝茹荤饮酒,日阅佛书至五千四十九卷。兄弟之间,人无间言。教诲子侄,咸使有造。自承议君庆历间以进士入官,至公父子仍世中第,宗党荣之。公娶梁氏,朝议大夫彦通之女。儿子:长即庭筠也,将仕郎京畿提举保甲司勾当公事。其季庭芝。一女一孙,俱幼。铭曰:
吁嗟公兮,何哲而萎兮,永不永兮,曾莫之推。想謦欬兮,邈不可追。神者有知,维兹不移。兹不移兮,爽然朝曦。化之及兮,悠然秋飔。幽室闭兮,聊慰孝思。藏是千秋兮,无斁于人斯!
巩延庆墓表
兄右承议郎通判全(邓氏按:全州当依丙部表作金州。)州康仁撰
君讳康祖,字延庆,姓巩氏,官假承务郎,故万寿县令讳球之子。自丱角读书,多所警悟,吾家千里驹也。天夺其年,生十八岁而卒,大观四年[A82]冬十一月,兄康仁举其丧于封龙山之原,泣而为文以葬之。曰:余观万物之理兮,黄叶秋脱白草霜陨而变衰。延庆何少而弃我以死兮,曾莫之推。方尔之生兮,谓骥子而凤雏。云胡不淑兮,未能展九霄之云翔,奋千里之霜蹄。嗟晨朦夕朏之犇波兮,倏曷炎凉。忽寒飚之来吹兮,失我雁行。九原萧瑟,落景悲凉。想像而堕泪兮,噪啾啾幽鸟之鸣于白杨。已矣哉!封龙之山,其色苍苍。风悲木老,石古云荒。闭尔魄于幽室,越千载而是常。手足之故,维以永伤!
真定巩氏谱之癸
曾孙前进士庭芝撰
记家世琐事
真定濒寒,经唐季五代之乱,多习武治生,鲜知务学。隐居先生始于封龙山筑室自处,以披阅简册为事,乡人共号为读书堂。至庆历中,安阳君、中奉君相继擢科,更号双桂堂。其后登科不绝,遂号丛桂堂。
隐居先生遗训:异日子孙义居,许分受田租,不得析产业。每曰祖先辛苦起家,为子孙温饱计,岂得听妇妾之言,视同气如同陌路!不肖子孙恣饮博费十不得一二,轻以授于他人,良可惜也。故元氏、历亭资产,至今共户。
封龙同姓繁,皆共昭穆也。伯祖少师讳彦辅,别居相台昼[A83]锦坊,是为安阳[A84]巩氏之祖。先祖中奉讳固,别居大名凤台坊,是为元城[A85]巩氏之祖。先君通奉讳焘,依外家梁氏,别家须城[A86],是为东平巩氏之祖。
庆历乙酉[A87]秋试,少师、中奉及三文学同榜高进,隽声震于天下,至今号真定三巩。
太尉捐馆,少师居长,身任家事,厚资二弟,使壹意学问,少师遂不复以举子业为心,颇寓意于饮博。有纪纲之仆名成赞者,久事太尉。及乙酉诏下,以忠言激发少师。少师以成赞摄家事,乃复勤学成名。故成赞之子孙,世为山阳腹心。
庆历丙戌[A88]春闱,既锁垂引试矣。少师忽患瘍,生于腰背间,起居良苦。谓仲、季:“予得疾不容入场,命也,二弟其勉之!”中奉、文学言:“兄弟俱来,而兄乃卧疾,义不可委去,冐于一得也,姑且同居,俟后举复来耳。”少师不获已就试,遂与中奉俱捷。
中奉事兄如父,晚年相对垂白,不命之坐,侍立惟谨。
少师、中奉,敦笃友爱,较之古人,未必能及。
少师作诗,喜效白乐天平易,中奉则深得少陵句法。如赋水簾云:“虚能容月白,密不碍风清。”蒋颖叔深爱之,谓不减老杜也。至与少师倡和,专用白太傅体。
有祖业在恩之历亭,岁得丝六千两。而中奉尝往督,夕尽为偷儿窃去,不以告官,贸易衣衾如数买偿,戒群仆归勿泄也。久之贼败,有司移檄来会,众始骇叹,具问代偿之意。笑曰:“兄弟必能相谅,妇妾岂免见疑也?”又问:“初不告官,何也?”曰:“偷儿未必遽得,而隣伍先得,甚(邓氏按:甚当作其。)扰,不如默也。”
少师守邢台,御僚属吏卒甚严,往往厉声色以对。退入私门,昼夜嬉笑,未尝见怒容躁词也。臧获有过,于奥室密笞责之,如恐人知。家人疑而问之,曰:“吾请便乡郡,正为与弟侄诸房同处之幸尔,使吾加谴责于人,彼且疑虑厌怠,有不安之意矣。”
中奉平生有□□□□□□□□□□□□□劝之曰:市不贰价,古之淳俗也。今□□□□□□□□□□□□□。
中奉当寒出入,或见亲知贫乏无衣褐者,辄解绵袴襦以衣之,忍冻战慄以归。家人苦请曰:“高年冒寒,易于生疾,尔后愿索副衣,谁敢靳也。”笑曰:“非不知此,但汝曹见其寒战,惟惧发还之缓,若索以与人,将不免择新拣旧,或使我意不畅。”
中奉实能黄白术,然未尝为之,虽子孙不知也。崇宁改元[A89],八十有四矣。大安寺僧有戒行,平日相与颇厚,欲修塔庙,来求疏语借重于乡里。公曰:“所须几何?”曰:“六十万。”公曰:“不必作疏语,吾自奉施僧。”惊曰:“吾悉公之贫,安能办此?公平生一语不妄,今其耄邪?”于是白金一两,令僧致铁六百两,取枕奁草药对僧烧之,弥日成好银。鬻之争售,其役遂举。侍婢愠曰:“翁一生忍穷而有术不用,一何拙也!”笑不答。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生朝也,忽探枕奁取余药焚之。后一日捐馆。
中奉惟喜子孙读书,才说治生,即蹙额曰:“吾祖以儒起家,子孙须由科第进,乃为不坠祖风也。”初安阳、凤台诸兄弟名皆连康字,真定翁名康远,字景略是也。水冶翁以所连已多,无嘉名,欲从别字,屡言之不从,意似嫌与安阳分彼此也。一日忽自书“庭”八名,呼诸孙人付其一,且语诸父曰:“前夕梦至山间,列巨牌如林,问之守者,云过去未来进士题名也。亟问有巩姓康某某否,吏沉思良久,云:无之,若从‘庭’字,尚有二人耳。”
中奉有驼裘□□□□□□□□□□□□□□□吾即以此为赆。崇宁癸未[A90]夏,曝衣于庭,忽语诸父曰:“六□□□三孙尚幼,异日未可知,□□□□独四郎沉静颖异,读书会有成。吾老矣,恨不及见之尔。”命取驼裘畀之。四郎指康(邓氏按:康定当依上条作真定。)定翁也。后四年被乡荐,丙戌[A91]登第。
吾家法,翁伯终身不与妇言。虽颠沛勿相授受,男女不杂坐。
吾家法,寒食、中元、冬朔、冬至夜,岁除夜,享祀祖先。中奉既老,犹危坐,俟祭毕焚香乃退。
吾家法,兄弟不言借,以谓义不当异蓄也。顷见济阳晁氏《旧韩集》,其末书云:某年月日请某叔某兄本校,某年月日借集(邓氏按:借集当作借某。)旧本校。及知前辈皆然也。比来见子侄辈于母兄亦言借,令人惭。
中奉与待制郭公弈棋,每举一子,必声一喏。
时
光绪十五年[A92]岁次己丑六月中浣
邑后学何德润君慎甫重录
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七月既望
兰谿后学邓钟玉子珣甫校
光绪十六[A93]年岁次庚寅腊月下澣
裔孙善棠甘美校刊
附:邓先生子珣尺牍[A94]
芷馨姻兄大人阁下,昨接华翰,藉悉起居,迪吉为慰。代递何芰亭手札,及赠双严拓本一纸,巩氏抄谱二册,又巩君善棠所送京蹄两肘,春茶四包,概已拜领,希为致谢。巩谱的系宋人手笔,而抄謄亦合法程。其中尚有数处未安,俟当细心校核,署于简端,即乞阁下暨芰翁惠教,匡其不逮,庶无负巩君美意耳。此等古本,为世所重,而巩氏族中,尤宜珍惜。盖先人手泽,所存非良田可比也。倘能重付梓人,传之永久,即为贤裔。弟观此书,字数不多,刊资有限,如阁下得劝渠族中锓板,诚为美举矣。己丑[A95]八月日,姻弟邓钟玉顿首启。
右邓孝廉尺牍一道。[A96]芷馨讳芳,姓江,金华诸生,与孝廉内外兄弟。《真定谱》巩君嘱其代致请正。盖真定旧本,拉杂故纸,几同废叶。巩君甘美,取而藏之。虽非完璧,欲同片羽。今兹得重付手民者,实其力也。阅岁无几,邓、江二君俱作古人,不能起九京而与之商榷。展读遗札,为之怃然。光绪乙巳[A97]暮春,何德润识于曲湖之如不及轩。
真定:古地名。北宋庆历八年(1048),初置真定府路安抚使,统真定府、磁相邢赵洺六州。县九:真定、槁城、栾城、元氏、井陉、获鹿、平山、行唐、灵寿。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禛讳,“真”改为“正”字,名正定。今正定县,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巩焘为本谱作者巩庭芝父亲。巩氏本居真定元氏县,巩焘依外家梁氏,别家须城(须城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为东平巩氏之祖。故史书称巩庭芝为须城人。
公元前376年。
元氏:在今河北石家庄,石家庄有元氏县。山阳:在今河南焦作,焦作有山阳区。按:汉魏时有山阳郡,郡治在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东南),非此巩氏所居之河内郡山阳县。
邓氏:即邓钟玉,字子珣,兰溪人。少年负笈杭州学海堂,师从乡贤唐壬森习制艺,素有“神童”之誉,登同治六年丁卯(1867)并补行甲子科(1864)浙江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受命担任《金华县志》的总纂。邓钟玉学问渊博,金华诸生江芳(字芷馨)受曲湖巩氏族人之托,请邓钟玉校勘《真定巩氏谱》。
《资治通鉴》:西川黄头军使李铤带领1万人、巩咸带领5000人进驻兴平,与黄巢交战,多次战胜。
951年前后。
巩曰国按:后魏即北魏。北魏太和二年为公元478年。此段及下段讲北魏时期巩顾礼事。依年代,当前置于本节第一段之后。
巩曰国按:当作“麴”
本段可能是邓钟玉节录史书文字,以备考证巩顾礼事迹。
巩曰国按:当作“麴”
巩曰国按:《谱》与《魏书》、《文献通考》均作“巩顾礼”,没有不同。此说与《通考》异,不知何故。
此段为邓钟玉节录史书文字,以备考证巩庭美事迹。隐帝为五代后汉高祖刘暠之子刘承祐,赟为刘暠之侄刘赟。“呜呼”以下为欧阳修之议论。
此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不是宋太祖赵匡胤。
951年。
甘陵为汉安帝父亲清河王刘庆、母亲孝德皇后之陵墓。公元107年,东汉安帝因孝德皇后葬于厝县,故改厝县为甘陵县,故城在今河北清河县。
1043年。
历亭:在今山东德州武城县。
1048年。
防:堤坝。
1078-1085年。
1086-1094年。
1091年。
北宋真定为府,元氏为真定府属县。
封龙山:又名飞龙山,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
巩曰国按:此有缺文。
1040年。
1091年。
1119-1125年。
1104年。
1107年。
1038-1040年。
1043年。
1015年。
人名。
1034-1038年。
巩曰国按:此下有缺文。
1040年。
1049年。
1091年。
1053年。
1045年。
1048年。
1049年。
巩曰国按:当作“褐”
巩曰国按:昼(晝),当作画(畫),形近而误。
1101年。
巩曰国按:昼(晝),当作画(畫),形近而误。
1103年。
1068-1077年。
巩曰国按:当作“款结”。款结:真诚交结。
1121年。
1088年。
1119-1125年。
1080年。
1082年。
巩曰国按:据后文墓志铭,当作“安国监兵”。安国,地名,安国县。
因为遇到大赦,应当赦免。
守贰:知州、通判别名之连称。守:知州。贰:副职,指通判。后文墓志铭作“守倅”。
1108年。
1046年。
1101年。
王雱[pāng](1044-1076年),字元泽,王安石之子。
1101年。
1103年。
前《安时子传》作“固道”。
1048年。
1078-1085年。
1090年。
1068-1077年。
1056-1063.年。
1064-1067年。
巩曰国按:当为款结。
1121年。
欵:款的异体字。
同“构”。
1122年。
1080年。
音shěn,况且。
1108年。
巩曰国按:当作“惭”。
1110年。
巩曰国按:“昼(晝)”当作“画(畫)”,形近而误。
安阳:在今河南省安阳市。
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即今河北大名城区。
须城:古地名,宋曾为郓州、京东西路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
1045年。
1046年。
1102年。
1103年。
1106年。
1889年。
1890年。
邓先生即邓钟玉,字子珣,兰溪人。少年负笈杭州学海堂,师从乡贤唐壬森习制艺,素有“神童”之誉,登同治六年丁卯(1867)并补行甲子科(1864)浙江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受命担任《金华县志》的总纂。邓钟玉学问渊博,金华诸生江芳(字芷馨)受曲湖巩氏族人之托,请邓钟玉校勘《真定巩氏谱》。此为邓钟玉给江芳的回信。
1889年。
此为何德润在《邓钟玉致江芳书信》后之跋文。何德润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誊录《真定巩氏谱》,光绪乙巳(1905)何德润又看到光绪十五年《邓钟玉致江芳书信》,其时邓钟玉、江芳皆已去世,何德润颇有感慨,书此跋文。
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