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续修,常听到的俗话便是“30年一小修,50年一大修”。为何会是按照这个年限才续修一次呢?
首先,在古代,家谱的编修最先开始是从官修开始,随着发展才传到各诸侯、王侯家族,在之后才逐渐在各贵族家族,最后普及到百姓家。因此,对应家谱的编修也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定。
《光绪春谷东溪王氏宗谱》卷首载乾隆间订《续修旧谱总纲》提到:“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
《道光香山黄氏家乘》卷一《族规》中提及:“族谱重修刻板后,每十年汇稿,三十年续倍,补刻刷印,附装谱后,以免久远难稽。”
还有《民国浦城高路季氏宗谱》卷一《谱训》提到:“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
其次,就是比较现实的原因了。古代人在第一次编修家谱的时候,基本按照当时人均寿命和新生代出生的时间规律,基本在30年内,因此,家谱30年一修,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
按每30年一代人推算,到了第60年,上一代人已经走过了大半生,在这个时限再续修一次家谱,老一辈有健在的,有已故的,而第二代也有了自己的后代,甚至第四代、第五代。将这30年的亲缘关系变化准确记录、更新。
但是,50年也好,30年也罢,时间间隔还是比较长的,在这期间,因为社会变迁与发展,家族也会逐渐发展壮大、变迁等等,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家族变化的记录会存在差池,甚至导致记录错误,是的血缘关系的紊乱。
因此之后每次续修的时间也逐渐缩短至20年,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环境变化,人们的寿命也比先祖更加长寿,而新生儿的诞生比例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不同。而家谱,是为了记录家族的发展历史,是为了立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凝聚血亲、传世珍藏。所以能更加灵活、便捷的修改家族人员的信息变更,成为家谱续修最关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