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修身 关西师表-----侍读学士巩建丰
按语: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子文,号渭川、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六峰巩家石滩人。清代学者。
巩建丰谦谨好学,7岁能诗,10岁能文,21岁入泮。多次乡试不第后,在县城柳湖滨开馆授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巩建丰参加陕甘乡试,主考官余长策赞其文“有儒者气象”。中举人后,赴京会试和殿试,两试皆中。因德才兼优,又擅长诗文书法,选为庶吉士,入庶常馆深造经史、诗词和满文翻译。三年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后升编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丁母忧,归里服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归京,逢庚子顺天乡试,任同考官。次年,任京城会试同考官。清雍正元年(1723年),巩以翰林院编修兼日讲起居注官,每日为皇帝讲解经史,记录言行。后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庶子兼右中允。雍正对他十分赏识,“每蒙差使,赐物累累。”雍正四年(1726年),点顺天武围副主考官,后出为云南提督学政,临行时雍正嘱其“激浊扬清,维风正俗”,并赐笔墨各一匣。任内精心视学,考课诸生,提携人才,不遗余力,先后上疏数折,陈述政见。雍正七年(1729年),端士品,正文体,勤考课,除积弊,整饬文风,令各县义学私塾,慎选明师,施教育才,视事三年,学风大振。
巩建丰云南任满返京,升朝仪大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管撰著记载之事,同年又授任殿试卷官。雍正十年(1732年),以年近花甲、头晕目眩为奏请归田事亲,雍正挽留再三,巩建丰洒泪陈情,才蒙恩准。传说雍正设宴饯行时,命其以“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对下联,他即以“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答对。在滇离任之日,云南学子直送600里外,甚至到贵州边界,架设云梯,在澜沧江岸百丈悬崖上镌“巩太宗师”四字。清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赠诗曰:“隐逸陶三径,逍遥邵一窝。暖风薰细草,旭日映清波。竹种平安久,花开锦绣多。行看潇洒意,俯仰是天和。”鄂尔泰则以“西望藤萝烟雨隔,同舟渴念济川人”叹其离去。
归里后,以教学著书为务,灌园吟诗为乐,并捐金修文庙,亲自授徒几百人,远近学者尊为“关西师表”。还常应邀到秦州书院讲学。他曾描述晚年的读书生活:“洎归后,每于暇时焚香展书,凝神静虑,求古圣贤所能得力处,然后始悟。”在《闲居吟》中云:“一卧陇山甘退老,不妨学作灌园师。”
巩建丰好学,至老手不释卷。归里后,常提壶酒,携二三小童,散步于山田水洼间。诗云:“傍午倦来闲散步,柳林深处听鸣禽。”他认为,学问者,学于已问于人也;强调做学问不仅要有诚实的态度,而且要有恒心和吃苦的精神。
巩建丰工文善诗,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崇尚杜甫和陶潜,并从《诗经》和汉乐府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在创作中,善于引古喻今,抒情言志。诗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触景感时,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同情为主。《不寐》诗云:“市粮腾贵价难均,眼见饥民颠沛身。一岁叠荒糠作面,十家九空灶生尘。鸠形鹄面忧为鬼,背井离乡欲乞人。闻道开仓施户口,怎能涸鲋想涎津。”二是直抒胸臆。在《滇南别意》中写道:“三年校士遍诸州,欲别临岐复逗留。桃李迎风诸庇荫,鲲鹏击水待遨游。去思漫看荒郊碣,来慕空传往日讴。万里归途从此去,华山昆海怅悠悠。”三是山水田园诗,大多创作在退居归乡后。四是哲理诗,多以立身、敬业、治学为主。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直观地再现生活。他的诗语言生动,韵律工整,沉郁顿挫,极富感染力。
巩建丰一生大半精力和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崇尚程朱理学,主张学人应一丝不苟地继承和实践孔孟之道,强调“德行居四科之首”,为师者的首要任务是使受业者懂得和学会怎样做人。对读书学习,主张静心潜修。对那些“樗栎庸材”,他也能多方造就,使其各有所成。
巩建丰著述甚丰,著有《日省录》《归田集》《静斋集》《清吟集》《滇南采风集》《就正篇》《一轩小草并清吟》和《静虚南北览胜》等,后由弟子李南晖整理,编为《朱圉山人集》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四评价巩建丰:“诗文简易,无擅胜之处,亦无驳杂之处。”
巩建丰一生勤奋俭朴,谦诚恭行。“性明而修,行完而洁,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春风动物。”入仕三十余年,不为声色货利所染,从未以尺书通朝而守故旧。弟子及时人评价他“平生主敬存诚,嗜好笃行……意趣淡远,一时朝野士大夫皆景慕之”。滇人张汉为他撰联:“吾道南时,士望于今仰北斗;美人西去,群情未许卧东山。”
卒后安葬于县城旗鼓山祖茔。为纪念这位陇上著名学者,六峰镇石滩村群众于1989年集资修建了巩建丰纪念馆,书法家溥杰题定馆名。馆内藏有巩建丰夫妇画像和《朱圉山人集》等,东北角有墓碑亭座,有碑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