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七进士,武义史上最牛家族 姓什么?

2022-09-21

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描写小李飞刀李寻欢不仅武功高强,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江湖上称他们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在南宋年间,武义还真有这样一个“一门七进士”的家族。这个家族有一个“带头老爷”,就是鼎鼎大名的南宋理学名家巩庭芝

图片

巩庭芝(1099—1163),字德秀,号山堂。南宋建炎间,避金寇之难,从高宗南渡,从山东须城迁武义泉溪,曲湖之滨。少时,受业于名儒,左谏议大夫刘安世。迁武义后,勤于讲道。求学者纷至沓来,岁数百人。后吕祖谦、朱熹、黄斡、陈亮、叶适先后来此讲学。

武义从此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辈出。


(一)


南宋诗人姜特立在《山堂巩先生挽诗》中说:风采儒林虎,波澜学海鲸。公家五进士,此地半诸生。


叶一苇先生对此诗作如下解释:





“儒林虎”指巩庭芝在知识界崇高的威望;

“学海鲸”是指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

“五进士”是说他家族出了五位进士;

“半诸生”是说武义全县的儒生中,他的学生占了一半。


明宋濂撰《巩丰传》记载:





“武义有巩氏,自庭芝始。初庭芝登元城刘安世之门,以道学为东平倡弟子,受业者恒数百人。南迁武义后,以所学化导如东平,故武义人士知尚义礼之学亦自庭芝始,至其孙巩丰、巩嵘又从东莱吕祖谦游,于是中原文献,丽泽渊源萃于一门。”


巩庭芝长子湘,三子沅,为名进士。孙儿岘、嵩、丰、嵘俱善学,其后代一门七进士。

细查《曲湖巩氏宗谱》《塘头巩氏宗谱》及相关资料,巩氏一门在南宋确有七位进士:






巩庭芝,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

长子巩湘,绍兴十二年(1143年)进士;

次孙巩嵘,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

长孙巩丰,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

曾孙巩俊(巩湘孙),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

另据南宋尹穑撰的《宋故山堂先生墓志铭》中记载,“少子沅,举进士,擢承议郎”,可知巩庭芝少子巩沅也是进士。

次子巩法,为“省试不中,疾卒”的乡贡进士。



(二)


巩氏一族中人才辈出,与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良好的家风学风有关。


旧时的“士族”阶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尚志,巩庭芝就像一面镜子,他集正人、慈父、循吏、良师于一身。巩庭芝受业于名儒刘安世。他在山东时就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儒者,著有《山堂类稿》六十卷;皆诗赋、书疏序赞、表启论记之作,又有《易图春秋》、《耳目志》、《群经说林》,又合一百四十余卷,著作之富,被陆游誉为“经为人师,行为世范”。


迁武义后,他在转任赋闲之际,在明招山传道、授业、解惑,开武义“儒学之先”并著有《山堂类稿》等,朱熹、叶适、吕祖谦、黄干、陈亮等名流,先后莅临讲学,一时求学者纷至沓来,其弟子“岁数百人”。





宋濂赞曰:“武义人士知尚义理之学自庭芝始。”


七进士中,除了巩庭芝,成就最大的是巩丰。

巩丰(1148—1217),字仲至,号栗斋。三岁丧父,母杨氏晓孝经毛诗论语,守节教子。丰稍长,从吕祖谦学,又拜朱熹为师,敏而早成。巩丰为文无怪诞华巧,而以理屈人,片词半牍皆清朗,深言好趣。

“尤工于诗,多至三千余首”,深得中兴诗坛两位领军人物陆游与杨万里推许,亦颇受一代大儒朱熹、叶适赏识。





陆游荐称:“巩丰文识超卓,文辞宏赡。” 赞其诗才:“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

叶适赞曰:“简牍尤妙美,一字不可加。”


巩丰的诗文,大多流失不传。清光绪年间武义人何德润手编《武川备考》卷九《艺文考》辑有《东平仅存集》,收录巩丰诗十七首、文两篇、词两阙。其五言诗《咏玩珠亭》描述明招山风物:“明招林麓邃,按古有遗迹。风流阮将军,诚不负此屐”。又筑水帘亭于金柱山(遗址在泉溪镇茶亭),邀请师友朱熹、吕祖谦、陈亮等观瀑,作词唱和,作《江南序·游水帘亭》:石耸泉飞急,渊深流自长。声滴滴,影苍苍,一泓清影泻沧浪。涧草侵人碧,山花绕路香,水帘佳景皆诗句,酒兴无如逸兴狂。


(三)


居住在武义的巩氏后裔,现在怎么样?

图片

▲ 巩氏宗祠

“启武川于先觉,绵丽泽之儒宗”,巩氏家族在武义繁衍生息,连绵880余年。

如今,巩氏聚居地泉溪镇巩宅,已发展成250余户700多人的村庄。巩氏后裔“世守清操”仍按其家范治家,始终遵循着“治安勤敏,积聚殷饶,人事端详,持己严而待人宽,立心平而行事正,重义轻财,孝事父母”的古训。

受其影响,后来迁入巩宅的外姓子孙也沿袭耕读传统,利用“曲湖清渚,高畈殷实”的地理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种粮大户高跃平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十几个村的农户转变传统种粮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成为全县最大的种粮大户。


巩氏在武义另一聚居地桐琴镇东山村(以前也叫巩宅村)。据嘉庆重修《武义县志》载:“巩二芳廿三祠,在南十二庄塘头,祀祖巩庭芝。”据《塘头巩氏宗谱》载:“其宗支,谓山堂先生季子沅公裔孙辙公,于明洪武年间徙居十七都塘头,谓之塘头巩氏。”


东山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落后村,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原村党支部书记巩永武说,武义工业经济发展,园区办到了村边,一下带动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里一些乡贤创业成功后不忘桑梓,带领村民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优化了村庄道路,建起景观公园和老年食堂,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东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淘宝村”。


阅读49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