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盏明灯,点亮过去也照燿着末来,历史又如滔滔的武义江水,流过红岩头潭,一去不回,一代又代人他们留下的事迹,虽然暗淡了,却从不曾远去。
在武义县泉溪巩宅这个小山村,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十五岁中举,二十三岁高中进士。初任永康县尉,一县秩序井然。任临安府录事参军,审理狱案公正及时。任信州教授,慕名自远负芨求学者谕千五百人。添差通州抚州时,岁事大饥,他乞委公赈江西十五郡,劝谕放粮,赖以接熟无饥,差充二浙提举盐茶司斡办公事,任临安府推官,迁吏部郎中,转朝奉大夫,迁军器监,补湖州,任广州知州广东经略安抚使,在职近四十年,南宋朝廷赐紫金鱼袋,封龙图阁大学士,中奉大夫。他就是巩湘,字采若,号曲湖,
他生日辛弃疾挥笔为他写下祝寿诗:
《水调歌头巩采若寿》
泰岳倚空碧,汶水卷云寒。
萃兹山水奇秀,列宿下人寰。
八世家传素业,一举手攀丹桂,
依约笑淡间。宾幕佐储副,
和气满长安。分虎符,来近甸,
自金銮。政平讼简无事,
酒社与诗坛。曾看沙堤归去,
应使神京再复,款曲问家山。
玉佩揖空阔,碧雾翳苍鸾。
《宋史》载 淳熙八年夏,他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时,潮贼沈师越境烧杀抢掠,他与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两人各领三千厢军,一举平定沈师叛乱,,,,,军民欢庆广州蒲涧节,杨万里诗兴大发写下:
《和巩采若游蒲涧》
南中道是岛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区。
屐齿苔痕犹故迹,霓旌鸾佩已清都。
元戎解领三千骑,胜日來寻九节蒲。
万壑松风和涧水。鸣琴漱玉自相娱。一同作陪的会昌知县曾丰也留下《七月二十五日广州蒲涧节巩帅相招座上默营二诗》二首诗句描写当时场景。
杨万里生病了巩湘去探望他,杨万里感激地写下《石湾雨作得巩采若书约观灯》七律诗。巩湘离任广州知州,曾丰设宴相送写下:
《八月六日送巩帅邮亭上》
有时夜燕归乘月,末始晨兴出戴兴。
半载初逢迎送事,五更巳至短长亭。
在广州任上他还主持重修光孝寺。曾丰记录下:"府公巩湘好施甚焉,建大阁于殿之左《缘督集卷》。
”十里兼旬信不通,每看金阜想高风。巳知惮暑难迎客,不敢将诗更恼公。"这是姜特立对他的思念之情《寄巩大监》,巩湘去世姜特立悲痛地写下:
《巩大监挽诗》
列国名卿号众多,山堂望族最巍峩 魏宫宾客推公幹, 交趾威名畏伏波。老去一麾供坎凛,归来三径足婆娑。从今诗酒交朋少,帐望新阡泪若何。
由于一次次的战火,动乱,《曲湖巩氏宗谱》多有损毁,谱上记载的巩湘的事迹并不多了,他的著作《亁道刍议》三十卷,他的诗句文章也大多遗失了。如今只能从别人的诗词文字里寻找到他曾经的风采了。吕祖谦当年与他的往来信件何德润《武川备考》上还有记载了一封,如下;
巩湘告老还乡后回到武义,居住在泉溪马宅巷,东行三里便是巩宅田园。他从小跟父母从山东东平南渡迁婺州武川,最终再也没能回去。岳飞含冤被杀,巩康民(巩庭芝堂兄弟)女婿岳云也没能幸免,"应使神京再复,款曲问家山"只能空留遗恨。他去世后安葬在护国寺东边,六七十年代巩宅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护国寺东边拆了座古墓,把拆出来的一块块大石板拿去做草籽饲料池,(说什么那是护国寺的地牢,)其很可能就是巩湘墓,而巩姓人却无人出来阻止,想必他们都不知道巩湘是葬在那里的吧,若无宗谱记裁,谁还知道他的弟弟巩法墓就在护国寺西边鳌山前面松树园内。那些古松树大办钢铁时被砍了,就象在清代张人崧,任文翼,黄槐,吴名夏,何思温他们诗词里提到的"二巩遗稿"一样,巳经从南宋流传到了清代,可惜最后却没有保存下来。好在还有在运动年代逃过一劫,留下的祠堂和宗谱也很不容易了。而幸好护国寺仍在,刻滿岁月苍桑的千年古罗汉松仍在,它见证了那一段段是非成败悲欢离合的故事。昔人巳去,白云悠悠,而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写"下自己的一笔,,,,,
巩义强 2024年2月6日